零碳制造系列8——施耐德电气: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减碳

零碳制造系列8——施耐德电气: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减碳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零碳制造系列的第七部分:联想集团:“零碳制造”优等生今天和大家分享第八部分:施耐德电气: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减碳一、案例背景在企业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供应链减排往往是最为艰巨的关键环节之一。非营利机构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曾做过相关测算,供应链的平均碳排放水平是企业直接排放的 5 倍以上。因此,制造业企业在减少自身碳排放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水平,尽可能实现全产业链的零碳排放。然而,许多制造业企 业所需生产原料众多、来源广泛,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一同减碳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二、案例概述施耐德电气作为一家在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专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通过集成世界领先的工艺和能源管理技术,为全球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家居、楼宇、工业、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行业用户实现高效和低碳转型的同时,还将绿色供应链纳入自身“碳中和”目标范围,帮助和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减碳,共同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施耐德电气依托领先经验和数字化技术,赋能用户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通过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交付等环节,我们致力于促进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减少碳排放。” 施耐德电气通过第三方供应商评估,严格实施绿色采购。依托第三方机构 RBA 标准制定的 Vigilance audit 机制, 以及SAM Audit 供应商系统审核模块,施耐德电气对供应商实行准入机制。2021年8月,施耐德电气启动了供应商“零碳计划”,通过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全球前 1000 位主要供应商到 2025 年将其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降 低 50%。对纳入供应商“零碳计划”的供应链企业,施耐德电气实施一系列具体举措,助力其提高减碳能力。深化对供应商的绿色培训,施耐德电气为其提供碳足迹分析、碳轨迹定义等技术培训和脱碳解决方案,以及领先的数字化解决 方案,帮助其增效减排,实现绿色转型。同时,施耐德电气还举办 Smart Factory、Smart DC、Smart Office 现场参观活动,以及与减碳相关的探索研讨会,为供应商减排提供建议和支持,集生态圈的力量共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 碳排放目标。此外,施耐德电气也建立针对供应商的零碳项目平台,协助各个供应商设立减碳目标,监控项目进度, 加强供应商系统内的减碳报告分析。目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关键供应商已签署零碳项目承诺书,并完成碳排放调查。施耐德电气也组织了数场在线技术培训,正在与供应商一起利用数字化工具量化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减少碳排放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计划,未来也将依托数字化平台定期跟踪供应商的减排进度。此外,作为深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施耐德电气还从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到绿色交付等方面,共同推动自身的“零碳制造”。绿色设计决定了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基础。施耐德电气采用业界领先的 EcoDesign 设计理念及 Green Premium 绿色产品标签,在设计端融合了节能低碳、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理念和技术,并计划到 2025 年将产品中绿色 材料的使用量增加至 50%,并实现公司总营收 80% 以上的产品符合生态设计标准。施耐德电气将“碳中和”融入主业,以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助力自身工厂提质增效,实现绿色生产。施耐德电气已在全球实现 64 家“零碳工厂”,其中 15 家在中国。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作为“零碳工厂”之一,更是以数字化重构了端到端价值链,获得世界经济论坛“端到端灯塔工厂”的称号。依托柔性自动化、预测分析、5G 等数字化技术,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将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了 25%、准时交货率提升 30%。施耐德电气不断提高产品绿色交付水平。在位于上海的智慧物流中心,施耐德电气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智慧包 装,根据不同产品的尺寸匹配包装,最大化减少填充物的使用。同时,物流团队在运输环节采用电动汽车,并通过大数据算法规划最佳运输路线,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到 2025 年将交通运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15%。施耐德电气不断提升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承诺到 2025 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 150 家“零碳工厂”,在自身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到 2030 年,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到 2040 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的“碳中和”。到 2050 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的净零碳排放。零碳制造系列的第八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九部分的内容:宁德时代:将零碳工厂进行到底免费服务:(在舍得低碳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市场展望,中国碳价调查,碳交易,碳资产,大宗商品碳关税,碳关税专家交流,欧盟碳关税计算,碳减排制度,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ISO14064-1,碳计量,碳排放,低碳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调研,循环经济,ESG,钢铁ESG,乡村振兴CCER,CCER制度,CCER项目减排效益测算,CCER电力方法学,林业碳汇,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碳汇造林方法学,林业碳汇专家交流,绿色金融碳中和,电力碳中和,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钢铁碳中和,电子制造业碳中和,CCUS,CCUS技术及应用,氢能,抽水蓄能,太阳能热发电智慧园区碳中和,零碳智慧园区案例,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华为智慧园区建设和运营,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智慧建筑碳中和,商业建筑碳中和,房地产碳评估,智慧交通碳中和,数据中心碳中和,远景零碳汽车碳中和,汽车行业碳中和,中国乘用车双积分,2022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新能源汽车人才供需绿电,绿电专家交流,电价政策,电力市场政策,澳洲电力危机解析,新型储能政策专家交流,户用储能,户用储能成本与收益计算,欧洲户用储能专家交流,国内储能项目进展,虚拟电厂,储能,长时储能锂电池,电池回收,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发展趋势,动力电池市场回顾,传统车企电动化战略,动力电池全球市场格局,锂电材料专家交流,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石墨化专家交流,4680、麒麟电池专家交流,电池隔膜行业竞争壁垒,磷酸锰铁锂付费服务(零碳工厂、零碳园区):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2、上市企业、各类园区的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HoneyWaves by Spice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