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监管大幕开启:券商按月递交自营、资管业务量化交易数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面对量化交易持续迅猛发展,相关部门监管措施悄然“加码”。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向各大证券公司下发《关于开展证券公司量化交易数据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券商需要在次月前3个交易日内,按月度报送量化交易数据信息,包括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若券商未开展自营或资产管理业务,或者自营或资管业务尚未开展过量化交易,也许在信息填报予以说明。后续若开展相关业务,请按时填报。
在多位量化私募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相关部门正在全面收集掌握国内量化投资数据信息,避免量化交易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对A股流动性造成巨大冲击。
“前些年,美国大型量化交易机构因系统出错(无序抛售)或突然爆仓(引发集体止损抛售),造成美股多次出现剧烈下跌,甚至引发美股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缺失风险。”一位外资对冲基金亚太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因此,不排除相关部门通过《通知》收集掌握各大量化交易机构交易规模与系统稳健运营状况信息,对其中存在系统隐患或过度激进投资的机构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前深陷监管风波,但量化投资私募吸金能力依然不减。
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国内百亿私募机构数量达到100家,其中25家属于量化投资私募,占比达到1/4。
一位境内量化投资私募机构合伙人向记者直言,这仅仅是今年以来量化交易持续火热的一个缩影。
中信证券研究部量化基金研究团队此前发布报告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量化投资类私募产品规模接近万亿、规模占比约两成;百亿量化私募机构管理人的合计资金管理规模估算约4800亿,量化公募基金(不考虑公募专户)的资金规模也达到约2600亿。
“随着《通知》下发,目前市场猜测未来一段时间量化投资私募的规模扩张速度将趋缓,因为监管部门可能通过全面收集掌握量化投资机构的交易数据,对量化投资交易策略趋同、造成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加大监管力度。”他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也对量化交易采取相对严格的监管措施。
“目前,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将量化策略分成两大类,一是高频量化,二是低频量化。前者主要通过程序化交易模型捕捉金融市场各种定价错误机会,通过快速抢单等方式获取价差获利机会,但欧美监管部门认为这类高频量化交易属于噪音型交易行为,因为这些量化投资机构不去分析公司基本面与长期投资价值,更多靠捕捉市场错误定价获取高额利润,还容易引发股市遭遇突发性流动性风险。”上述外资对冲基金亚太区负责人直言。相比而言,低频量化交易策略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公司基本面考察等策略寻找有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进行长期配置,反而更受到欧美监管部门认可。
高频量化交易的“高回报”与“高争议”
一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在收到《通知》后,他们内部已开始对自营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收集梳理相应的量化投资交易数据。
“其实,我们自营部门量化交易规模占比不到约15%,剩余85%主要来自资管业务,比如为合作量化私募与量化公募提供极速交易系统服务等。”他指出。其中,个别量化私募机构的高频量化策略着实激进,年化换手率达到1000-1500倍,因为他们的量化策略就是不断捕捉市场错误定价机会,快速抢单获取相应的价差套利收益。
“这类高频量化策略单笔交易额度不大且单笔盈利微薄,但由于其交易频率极高,往往令利润迅速积少成多,创造较高的年化收益。”他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25家百亿量化私募收益全部为正,平均收益达约18.32%。相比而言,57家股票投资型百亿私募机构同期平均收益仅为6.59%。
“但是,高频量化交易策略在获取较高收益同时,也承受较大的争议。”上述境内量化投资私募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指出,不少私募机构认为这类高频量化交易策略主要是捕捉散户错误操作所带来的价差套利机会获利,并未引导大量资金投向优质企业进行长期持有配置,对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相当有限,未必符合当前监管部门要求。
在他看来,随着《通知》下发,当前相关部门全面采集掌握量化交易规模与市场动向后,可能会针对某些不公平交易状况采取从严监管措施。比如当前部分量化投资私募机构引入了一度风靡欧美股市的报价触发策略(Order Triggering),即量化投资机构突然对某只股票发出大量交易指令以制造市场假象,引发散户投资者跟进交易,进而采取反向投资获利,但此举可能涉嫌操纵市场价格牟利。
“此外,监管部门还会高度关注量化交易对A股流动性的冲击,防止大型量化交易机构因系统出错(无序抛售)或突然爆仓(引发集体止损抛售),导致A股市场出现剧烈下跌风险。”这位境内量化投资私募机构合伙人认为。
一位国内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投研总监向记者透露,从9月底量化投资私募陷入监管风波起,他们对量化交易策略进行“降维处理”,即加入了基本面量化投资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基本面考察技术寻找优质上市公司进行长期配置,从而在降低交易频率同时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
欧美监管部门从严打击违规高频量化交易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高频量化交易的监管也日益趋严。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将高频量化投资策略分成三类,一是相对合法的高频交易行为,二是掠夺式高频交易(predatory high-frequency trading),即高频交易投资机构利用信息和技术优势,比其他投资群体提前获知交易信息并更快速交易以获取回报,三是涉嫌操纵市场的高频交易行为,主要是指高频交易投资机构利用技术优势虚假下单或发布具有误导性的交易指令,引诱其他投资者做出错误交易牟利。
“显然,后两种高频交易模式因涉嫌不公平交易与市场操纵,正被欧美金融监管部门从严限制。”前述外资对冲基金亚太区负责人指出。不如美国证监会曾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分析系统(Market Information Data AnalyticsSystem),全面收集美国10多个交易所的股票交易数据,将每笔股票交易的报单、撤单、执行信息,交易信息时间精确到微秒,从而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高频交易投资者利用掠夺式高频交易与操纵市场价格行为“获取”不公平交易利益。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欧美金融监管部门持续从严打击违规高频量化交易行为,目前欧美多数投资机构对量化交易做了改革——当前越来越多欧美大型资管机构与华尔街大型对冲基金都在加大基本面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这类量化交易策略的交易频率相对较低,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基本面考察技术寻找具有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进行长期持有配置,也符合欧美金融监管机构引导资金助力优质企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不少欧美国家金融监管将基本面量化投资策略视为一种全新的价值投资方式,相应的监管压力也比较宽松。”这位外资对冲基金亚太区负责人直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回复